LIULIULIU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is a one-stop e-commerce service company that entered the industry in 2012, making it one of the earliest e-commerce incubation enterprises in China. Adhering to the business philosophy of "Customer first" the company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praise from customers and platforms for its excellent service results, 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one-stop e-commerce service providers in the country.
Online consultation年轻人成了小米的长期“粮票”。
6月26日晚的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作为唯二由雷军亲自发布的产品,他只花了很短的时间来介绍小米AI眼镜,并且罕见的没有按照惯常套路,在参数、技术上作故事化的铺垫,仅在拍摄、续航、AI以及电致变色等几个使用场景上简单展开。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雷军把小米AI眼镜的定位,拉到“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随身AI入口”的高度,赚足了业界和米粉的关注。
难怪有媒体调侃称,现在能“请动”雷军本人发布的产品,已经不多了。一旦由他出面,产品的分量必定不轻。
雷军带来年轻人的第一款AI眼镜
这种反差也在表明,小米认为AI眼镜在“人车家全生态”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但在现阶段,它还没有重要到小米“重开一个副本”,让雷军讲一个新故事。
根据雷军的介绍,小米AI眼镜的功能可概括为三点:
一是基于蓝牙技术,支持音频播放、电话接打和语音控制,可作为开放式耳机使用;
二是基于摄像头,支持第一视角拍摄和视频录制,并支持抖音、快手、小红书等14个主流平台的视频聊天和直播功能;
三是AI,与小米AI助手“超级小爱”深度集成,支持拍照识图、翻译、问答等语音交互功能,也具备扫码支付等场景应用。
雷军还是极力与行业标杆Ray-Ban Meta对线——Meta与雷朋联合推出,全球销量已突破200万台——并开启小米式“对标”。
他表示,二者相比,小米AI眼镜更轻——小米40g,Meta 是42g,更适合亚洲人佩戴;续航更强,电池容量提升了64%,典型续航达到8.6小时,Meta是4小时;单次充满45分钟,Meta需要75分钟。
作为小米品牌真正意义上的首款AI眼镜——此前,小米通过米家生态链推出过拍照、音频等功能的眼镜——其产品力、价格力和市面上在售的竞品相比,并没有表现出遥遥领先的“跨代优势”,还只是一款“中规中矩”的卡位产品。
其采用较为成熟的供应链技术方案,借助语音实现AI的交互能力也并不新奇。比如,雷军对标的Ray-Ban Meta之所以出圈,成就扎克伯格的新硬件游戏,关键就在于其第一人称视角的拍摄能力和AI交互功能。
具体到小米AI眼镜,雷军展示的智能家电控制、拍图问答、计算食物卡路里、实时翻译以及通过语音操控小米手机拨打电话、设置提醒等功能,绝大部分都是小爱同学等AI助手已经具备的AI能力的移植,小米也没有针对眼镜场景拿出更有特色的功能与服务。
需要补充的是,当前智能眼镜也普遍聚焦在拍摄、音频和AI语音交互三大功能,技术路线也分野出三条:
一类是,不含任何显示功能,使用纯语音交互的智能眼镜,以 Ray-Ban Meta、小米AI眼镜、雷鸟V3为代表;
另外一类是,具备单色纯文字显示功能,可以用来显示提词器、通知、导航等简单文字化信息的智能眼镜,包括魅族 StarV Air 和 Rokid Glasses ;
还有一类成本更高,具备彩色屏幕和图像显示能力,拥有完整图形化界面的智能眼镜,比如雷鸟 X3 Pro,以及谷歌在 Google I/O 上演示的 Android XR 验证机。
一个行业共识是,是否具备显示功能是划分AI眼镜过渡阶段与成熟阶段的重要指标。小米AI眼镜还只是智能眼镜过渡阶段的产品,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不可否认,小米基于自身生态和供应链能力,还是在首款AI眼镜上做出了一些差异化:
一方面,小米“人车家”全生态为AI眼镜提供了最丰富的使用场景,这是绝大多数创业公司甚至平台型玩家所不具备的优势。或是受Ray-Ban Meta启发,小米AI眼镜与小米手机协同,可以在手机视频通话、直播过程中,直接调用小米AI眼镜的摄像头,呈现第一视角的动态画面。
其成像效果够用,但还不够好用。比如有网友反馈,小米AI眼镜搭载了EIS视频防抖技术,在走动过程中拍摄的视频仍存在较为明显的抖动感。
另外一方面,雷军精准拿捏年轻消费群体的情绪价值点。不管是电致变色技术支持四档变色,还是熟悉的“1999元起”的定价锚点,都使得小米AI眼镜具备更强的社交货币属性,成为年轻人买得起、愿意买的“炫技”新玩具。
即便是电致变色版镜片需依赖镜框供电,无法作为近视镜片使用,变色款尚未推出适配近视人群的使用方案,近视用户暂时无法佩戴该款变色眼镜。
得益于雷军的流量,小米的品牌和渠道,以及年轻消费群体这张长期“粮票”,这款AI眼镜卖得不错。发布会当晚,不少“米粉”就冲进小米之家提走了为数不多的现货。还有数据统计,首销3天销量或已接近5万副,创下了中国AI眼镜最快销售纪录。
“百镜大战”?还差点意思
显然,雷军和小米是有预期的:先入场,探探年轻人的“口味”,把这波流量或者关注拿在手,再制定后续的产品、市场策略,也不影响将流量转化为小米手机、汽车的销量。
随着小米品牌正式下场,国内智能眼镜赛道已经形成消费电子巨头、互联网大厂、专业AR厂商和跨界新势力等几大阵营同台竞技的局面。
以小米、星纪魅族等为代表的大厂依托成熟的供应链和生态优势快速布局;字节跳动、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则凭借AI技术积累和内容生态积极切入;Rokid、XREAL、雷鸟创新等专业AR玩家专注于交互技术和显示体验的创新;而闪极、雷神科技等跨界选手同样在寻求路径以进行差异化突破。
这个局面离真正的“百镜大战”还差点意思,最后助推的关键力量还得是苹果、华为加入混战。最近,苹果AI眼镜路线图首次曝光,预计年出货量最高直接飙到500万副。
对智能眼镜的其他玩家来说,小米AI眼镜的火爆,还是能得到几点启示:
首先,学小米者生,似小米者死。智能眼镜行业需要小米来提振声量,但不需要寄托小米来拯救行业。因为国内智能眼镜行业的玩家不少,但真正能成为国民级的消费级产品几乎没有。其原因就像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评价小米AI眼镜时所说,“AI眼镜体验还没过线,没到下半场抢市场的时候,慢慢来。”
如果用雷军最新的金句概括就是,不会是强者恒强,后来者总有机会。
其次,要更多从消费者侧思考,用户需要一款什么样的智能眼镜。小米AI眼镜虽然很平庸,但精准的抓住米粉的消费心理,在一些显性卖点上更新,吸引用户尝鲜购买。小米三款AI眼镜,话题度和热度最高的是两款电致变色版本,其售价虽然更贵,对近视用户也不友好,但卖得最好。相关社交平台,也有不少用户进行展示,炫耀。
这也揭示出当前行业的一个尴尬,消费者购买智能眼镜,AI、智能等高端技术,可能并不是核心的决策因素。他们选择购买考虑的是能够解决拍摄、时尚单品以及社交货币属性等痛点,也愿意为此付出更高的溢价。
第三,要从生态或者个性化体验上做出差异化。智能眼镜可能是大模型最佳的载体、入口之一,最终也会是一个软硬件高度融合的产品,那就需要其与自身生态体系融合。像小度AI眼镜,其最大的卖点就是百度在AI技术上的优势和体验。百度云也在针对AI眼镜产品,打散被App整合的能力,重新梳理为一个AI应用池;魅族STAR V则有可能在运动或者对外交流的实时翻译等场景中,解决细分人群的痛点。
根本上说,智能眼镜要成为真正的“下一代个人智能设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摆脱“半玩具、半工具”的属性,也还需要解决诸如内容、生态、成本等行业性痛点问题。
小米不是最后一个入场的巨头,但它盯着年轻人的钱包,炒热这个市场,对其他玩家来说,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因为对年轻消费群体以及供应链的把控,正在快速推动智能眼镜的大众化普及。
参考资料:
窄播,《小米对AI眼镜进行了一次“平庸”的试探》
第一财经,《小米AI眼镜售价1999元起,给“百镜大战”再添一把火》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转载于凤凰网。